关于散射、反射、透射的关系之前有写过,总觉得还是有些疑问。而且也没有找到一个关于这三者关系的综述文献,可能太基础,也可能太不重要,专家不屑于写吧。今天问了下豆包AI,它给了一个答案,觉得可以做为参考,放到这里:
物体的散射、反射和透射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基本方式,它们的关系可从以下方面理解:
核心区别:光的传播路径不同
• 反射: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,被表面“反弹”回原介质的现象。
例如:镜子反射光线,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像。
• 透射:光穿过物体,从一侧进入另一侧的现象。
例如:光线透过玻璃,使我们能看到玻璃另一侧的物体。
• 散射:光遇到物体时,被分散到不同方向的现象(非单一方向反射)。
例如:阳光穿过雾气时,被空气中的小水滴散射,形成朦胧的效果。
三者的关联:基于物体特性的不同表现
• 取决于物体的材质和结构:
◦ 光滑透明物体(如玻璃):以透射为主,少量反射(表面反光)。
◦ 光滑不透明物体(如金属):以反射为主,几乎无透射。
◦ 粗糙或颗粒状物体(如磨砂玻璃、云层):光易发生散射,透射和反射效果减弱。(这里存在模糊概念就是漫反射和散射的关系,放到后面)
• 能量分配的此消彼长:
光照射到物体上时,总能量 = 反射能量 + 透射能量 + 吸收能量 + 散射能量(实际中吸收和散射常结合)。例如,黑色物体吸收能量多,反射和透射少;白色物体反射多,吸收少。
生活中的综合体现
•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:阳光中的短波蓝光被大气分子散射到各个方向。
• 水面既能映出倒影(反射),又能看到水下物体(透射),若水中有杂质,还会发生散射,导致看不清。
简而言之,三者是光与物体作用的不同结果,共同决定了我们对物体的视觉感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补充问题1:
反射是否包含散射?散射是否包含反射?
反射和散射是两种不同的光学现象,彼此不存在包含关系,它们的本质区别如下:
反射与散射的核心差异
1. 反射的特点
◦ 方向规律性强:光沿特定角度反射(遵循反射定律,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),如镜面反射。
◦ 物体表面要求:光滑表面更易发生规则反射(如镜子、金属)。
2. 散射的特点
◦ 方向无规律性:光被分散到各个方向,无固定角度,如阳光被云层、尘埃散射。
◦ 物体结构影响:粗糙表面、颗粒状介质(如磨砂玻璃、雾)或微小粒子(如大气分子)易引发散射。
为何容易混淆?
• 漫反射的误导性:当物体表面粗糙时,光会发生“漫反射”,看似向多个方向散射,但本质仍属于反射——每个微小表面单元仍遵循反射定律,只是整体方向因表面不规则而分散。
(例:白纸表面看似“散射”光线,实则是无数微小平面的反射,整体表现为漫反射。)
• 散射的随机性更强:散射的光方向完全取决于介质结构(如粒子大小、分布),而反射(包括漫反射)的方向仍与入射角度相关。
结论:
反射和散射是独立的光学现象:
• 反射的核心是“方向规律性反弹”,散射的核心是“无规则方向分散”。
• 两者可能在同一物体上同时发生(如粗糙物体既漫反射又散射),但概念上互不包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补充问题2:完全漫反射体概念上会发生散射吗
在光学概念中,完全漫反射体不会发生散射,二者的本质区别如下:
完全漫反射体的定义与特性
• 定义:指表面粗糙至极,能将入射光向所有方向均匀反射的理想物体(如硫酸钡涂层,氧化镁涂层等)。
• 核心特点:
◦ 反射光遵循漫反射规律:每个微小表面单元仍满足“入射角=反射角”,但因表面不规则,整体反射光向各方向分散。
◦ 反射过程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,但光子能量、波长等属性不变,且反射方向仍与入射方向相关(基于表面微元的法线方向)。
散射与漫反射的本质区别
作用机制:
漫反射--光在物体表面因粗糙结构发生方向分散
散射--光在物体内部或介质中被粒子/结构干扰而改变方向
方向规律性:
漫反射--基于表面微元的反射定律,有统计规律
散射--无固定规律,完全随机
是否涉及介质内部:
漫反射--仅发生在表面
散射--可发生在介质内部(如空气、水、云层)
能量与波长变化:
漫反射--通常无变化
散射--可能伴随能量吸收或波长改变(如拉曼散射)
为何完全漫反射体不涉及散射?
• 漫反射的光仅在物体表面发生方向改变,未进入物体内部;而散射需要光与介质内部的粒子或结构相互作用(如穿过云层时被水滴散射)。
• 理想模型中,完全漫反射体不考虑内部结构对光的影响,仅关注表面的反射行为,因此不存在“散射”过程。
生活中的近似案例
• 砂纸、毛玻璃等物体的反射接近“漫反射”,但实际可能伴随微弱散射(若物体内部有杂质或透光性),但概念上仍以漫反射为主。
• 真正的散射案例(如牛奶透光时的乳光)是光在介质内部被粒子散射,与表面漫反射无关。
综上,完全漫反射体是表面反射的理想模型,与发生在介质内部的散射属于不同物理过程,二者无交集。
来源:公众号 彩川 魔咖色域